第一节 空间布局原则
——生态引领,科学布局。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引导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合理配置使用,增强产业间协调配套能力,构建具有弹性的开放空间布局结构。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依靠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推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四化同步,融合推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结合各地实际和比较优势,注重产业发展的相对分类和集中,确定产业发展重点,提高行业空间聚集度,突出抓好重点特色区块建设,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分工明确、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布局。
第二节 空间布局模式
按照“核心+联动+辐射”的产业圈层布局模型,根据各种要素聚集程度、园区空间分布、产业发展类型、物流交通条件等因素,结合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发展定位要求,构建由核心功能区向外扩散的圈层结构布局模式。通过核心引领、近邻联动和外围扩散,实现科技创新体系的引领发展和效应扩散。
一、核心圈层
核心圈层是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核心发展区域,位于中心城区。主要由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科技金融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同创新区和双龙临空经济区组成。
核心圈层以科技服务、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为主导。远期核心圈层园区规划面积40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80平方公里(既有建设用地面积50平方公里、规划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30平方公里)。
二、联动圈层
联动圈层是围绕核心圈层的联动发展区域,位于中心城区周边及外围区域。主要包括云岩产业园(三马)、金华园、清镇职教城、白云园、新天园、修文产业区的扎佐园等重点培育型的专门化、特色化产业园区。
联动圈层以高新技术及现代制造业为主导。联动圈层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80平方公里(既有建设用地面积35平方公里,规划新增建设用地面积45平方公里)。
三、辐射圈层
辐射圈层是利用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平台和要素,带动发展、提升转型、适时纳入的辐射区域。主要包括乌当产业区的水田园、新场-羊昌园、修文产业区的龙场-久长园、清镇产业区的站街-卫城-新店园、息烽产业区、开阳产业区等园区。
远期规划辐射圈层园区建设用地面积150平方公里。
第三节 空间布局结构
按照“一城、两带、六核”的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建设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西部重要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一、一城:科技创新城
由老城区和观山湖区组成。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积极引入科技、资本、人才等资源,吸引产业联盟、企业协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要素聚集,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科技金融为龙头的科技创新服务业;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的作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产业技术服务基地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二、两带: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经济带、南部现代制造业实体经济带
由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向黔中经济区和贵州省域辐射的南北两条实体经济带:
(一)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经济带
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贵阳综合保税区、贵阳电子商务产业园、云岩产业园、白云经开区、乌当经开区、清镇“绿谷”及经开区、修文产业园、息烽磷煤化工基地、开阳磷煤化工基地为支点,沿贵遵产业走廊,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深加工产业,尤其是附加值高的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制造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经济带。
(二)南部现代制造业实体经济带
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协同创新区、双龙临空经济区为支点,沿贵安、贵都凯产业走廊,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尤其是航空航天、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打造现代制造业高地,辐射带动全省现代制造业发展,形成南部现代制造业实体经济带。
三、六核:六个科技创新核心功能区
突出科技创新核心驱动要素聚集,构建科技创新空间体系的核心承载区。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贵阳综合保税区、科技金融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协同创新区、双龙临空经济区。
1.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
主要位于麦架-沙文,区域发展重点向扎佐久长方向拓展延伸。
发展引导: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配套发展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贵州科技城和贵阳国际人才城,形成以科技研发、人才服务和成果转化为主要功能的科技创新核心区。
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面积27平方公里,远期建设用地面积42平方公里。
2.贵阳综合保税区
位于白云区都拉乡。
发展引导:依托生态资源、区位等优势,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平台的作用,围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展示、保税贸易等功能,重点发展对外贸易、旅游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等产业,将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特色定位鲜明、开放层次高、优惠政策多、功能齐全、手续简化的特殊区域,推进外向型经济集群发展,加快推进贵阳市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面积6平方公里,远期建设用地9平方公里。
3.科技金融区
主要位于观山湖区东侧。
发展引导:依托贵阳高铁火车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发挥贵阳国际金融中心、贵阳国际会展中心优势,重点发展科技金融、科技商务、技术交易、企业总部、会展商贸、信息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积极与银行、证券、保险以及信用担保、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促进各类创投资金、产业基金、天使基金等投融资机构在贵阳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代表处或分支机构;与贵阳高新信息产业园整合布局,搭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金融服务平台,聚集各类金融要素,逐步设立各种要素市场,形成功能完备、服务高效、人才聚集的科技金融商务功能区。
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为9平方公里,远期建设用地16平方公里。
4.现代制造业聚集区
主要位于小河-孟关片区,逐步向桐木岭、燕楼方向拓展延伸。
发展引导:发挥现有产业基础优势,依靠科技创新、注重产业配套、主攻整机产品,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机电设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海信工业园、奇瑞产业园、中航产业园、燕楼产业园、泰邦科技园等建设,推进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形成装备制造研发创新基地。
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20平方公里,远期建设用地57平方公里。
5.协同创新区
主要位于花溪片区,逐步向石板、麦坪、清镇方向拓展延伸。
发展引导:依托贵州大学科技园和清镇职教城,积极引进中关村重点科研机构和大学科研院所,与花溪高校聚集区和清镇职教城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贵阳大学科技园,创建贵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联盟,推进清镇“绿谷”建设,重点发展数据中心、软件研发、科技信息服务和云计算、3D打印、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产业,促进贵阳市与贵安新区资源共享、联动发展、协同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更多科技创新要素。
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8平方公里,远期建设用地35平方公里。
6.双龙临空经济区
位于龙洞堡。
发展引导:依托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形成与龙里的临空经济规划区联动发展格局。全面发挥空港的集聚功能、辐射功能和流通功能,重点发展航空服务、航空总部、航空物流、临空商务、电子商务与展示、休闲旅游等产业,推进具有临空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加快多彩贵州城、龙洞堡临空产业园建设,努力把临空经济区建设成为全省对外开放典范区、经济转型引领地、连通世界桥头堡和绿色智慧空港城。
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为8平方公里,远期建设用地18平方公里。
第四节 既有园区空间整合规划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合、用地集约”的原则,根据中关村入园选择要求,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统领整个贵阳市产业园区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要求,进一步优化调整全市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和规模。
对现有十二个产业园区进行优化整合,分为园区拓展类、园区整合类、园区提升类三种类别进行引导。
一、园区拓展类
高新区向都拉、修文扎佐区域拓展;经开区向燕楼区域拓展;大学科技园区向天河潭区域拓展。
二、园区整合类
乌当云锦洛湾医药食品工业园与新天高新园整合为新天园(作为乌当产业区的组成部分);龙洞堡食品工业园整合合并于临空经济区;白云铝及铝加工产业园与贵州环保产业园、云麦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整合打造白云园;扎佐钢铁医药园与龙场工业园、久长工业园整合为修文产业区。
三、园区提升类
清镇、开阳、息烽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向深加工、精细化加工方向发展,适当拓展园区发展空间。
附图1:区位图
附图2:布局模式图——核心+联动+辐射圈层
附图3:总体空间布局结构图—— 一城两带六核
附图4:“六核”空间布局图
附图5:“六核”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