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导页 | RSS订阅 | 无障碍浏览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投资动态>>产业前沿
通过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企业员工数减半,产能却翻番——贵阳海信:从“制造”迈向“智造”
发布日期:2017-12-26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贵阳日报字号:[ ]

  编者按
  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贵阳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以“双千工程”为抓手,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系列重要会议精神,以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信息化和工业化“三大融合”为抓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一批新企业、新模式、新业态。
  本报今起推出“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现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栏目,聚焦我市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
  年关将近,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进入生产交付旺季,公司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电视机。如今,贵阳海信年产能达190万台,产品销售区域覆盖黔、桂、川、滇、渝等地。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落户贵阳之时,公司不过是个年产量5万台的小型企业。
  贵阳海信产能不断增加,在公司工作近13年的林利最大的感受却是:“员工人数越来越少了,以前上班停车要‘抢’车位,现在不用了。”
  12月22日,记者走进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探访其20年巨变背后的秘密。
  居安思危
  加快车间智能化升级
  1997年,海信集团在贵阳设立电视生产基地,定位为服务西南市场。当年,贵阳海信的产值不到3000万元,在西南地区电视生产的市场份额仅占2%到3%左右。
  随后十余年时间里,贵阳海信先后通过推出较成熟的液晶电视产品、加快建设贵阳模组生产线等方式壮大实力,迅速抢占了西南地区市场。数据显示,从2004年开始,贵阳海信在西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就稳定在10%以上。
  虽然十余年在西南市场独占鳌头,贵阳海信却居安思危。贵阳海信党委书记温洪刚说,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发现,缺乏高端产品支持、生产物料数据不准、各部门间数据重复采集、车间作业难以管控、产品直通率低、生产成本高等,都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于是,贵阳海信从2014年开始推进工厂车间信息化再造、智能化升级。2016年,在贵阳加快推进“千企改造”过程中,贵阳海信又实施“超大屏幕ULED产业化项目”,加快推动“大数据+智能制造”,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整个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我们建立了以ERP(企业资源计划)、SCM(软件配置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引入近30台智能机器人,升级改造11条生产线,并形成了65英寸平面及曲面电视的生产能力。”温洪刚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6年6月,国家工信部公布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贵阳海信的“智能电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入选,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上榜的电视机制造企业。
  大数据助力
  促进质量效率双提升
  智能化改造后的工厂究竟什么模样?在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来到贵阳海信生产一线。
  进入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辆辆高约0.5米、长约1米的“小白车”。它们沿着地面的磁条轨道,运输着一批批生产配件。“这是AGV自动导向车,车内有自动感应器,我们需要加配件时,它就会沿着地面磁条,准确地把各种配件送到不同工位。”一名工作人员说,一台平板液晶电视,小到电容电阻,大到面板、机壳,少说也有上千个零件。
  如何确保这么多零件准确无误配料呢?带着疑问,记者来到贵阳海信的供应链部。适逢春节前的生产交付旺季,供应链部一片繁忙,每天平均下线5000台左右电视,需实时配置成千上万的生产资料。
  “以前,物料数据、采购订单、销售订单、生产订单这些数据,都需要各部门单独收集,不但费时间,而且容易出错。”供应链部主管王瑾说,现在引入了原材料大数据系统,可提前三周完成供应商配货。然后,当生产工单下达时,拣料数据就会直接输入系统,使得工人与机器能够快速联动。
  通过实施智能化升级,贵阳海信员工总数从1000人左右减少到500人左右,但年产能却从改造前的90万台左右增加到目前的190万台;产品生产时间由原来的1周缩短至2小时,产品不良率下降27.56%,实现了生产质量效率双提升。
  融合发展
  打造智能制造生态链闭环
  “目前,我们通过整合订单大数据、研发大数据、企业资源大数据、供应商大数据、原材料大数据和产品物流大数据,初步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大数据链。”温洪刚说,公司过去三年累计人均效率提升了120%,证明海信的制造系统提效模式是成功的。
  成绩喜人,贵阳海信探索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脚步仍未停止。如,针对产品质量信息追溯难题,贵阳海信每台电视装配下线后,都会贴上二维码和条形码。“这个二维码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就像是一台电视的‘身份证’,它包含了产品的基本信息和物流大数据,产品销售到什么区域、哪家经销商、哪个客户,可以实时追溯。”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信息化主管林利说,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数据,会及时反馈到公司的产品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帮助公司制定新的产品规划和市场策略。
  贵阳海信认识到,自身在产品设计和工艺规划数字化、装备智能化、车间通信网络、智能化物流仓储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为此,公司已与西门子、SAP及国内数字化智能高端装备厂商新松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智能制造持续升级。“未来,我们将从用户体验的数据化输入和产品开发、生产的数字化协同,智能电视高端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及批量产品的高效智能制造方面发力,进一步打通智能制造的生态链闭环。”温洪刚透露,2018年,贵阳海信拟申报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力争未来3到5年内,获批工信部“绿色制造专项”。

 



【定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
最新信息
二维码订阅
扫一扫
使用移动设备
定制阅读文章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内容纠错
Copyright 2005-2016 http://www.guitie16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5001927号-1
贵阳市投资促进局?主办????????技术支持:南京博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