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7户规上工业企业纳入“千企改造、一企一策”工程;率先出台全国首部市级大数据共享开放地方性法规;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5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3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5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初步构建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基本格局……
2017年,贵阳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做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实现双提升。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按照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绘就的美好蓝图,贵阳踏上新征程,迈向充满希望的新未来。
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竞争力
2017年,我市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筑牢发展基础。
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力源液压、贵阳海信、航天电器、振华新云电子、贵州同济堂等5家企业获批成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航天林泉电机等3家企业获批成为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贵州源和药业高血压慢性疾病管理系统项目获批为国家2017年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黎阳航空、奇瑞万达等15家企业获批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
“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阶段性成效。关停煤炭产能54万吨;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降至9个月;全年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税费成本30亿元;发挥货车帮、普洛斯等平台作用,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双千工程”持续推进。647户规上工业企业纳入“千企改造、一企一策”工程,占规上工业企业的88.8%;新引进落地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1个,省外3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074个,其中实体企业占97.95%,新签约项目资金到位率达85.66%、开工率达100%。
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增加值占一产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6%,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58%;农村电商加快发展,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增长30%以上,有力助推了“黔货出山”。
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应对各种矛盾困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招”,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民生导向,凝心聚力纵深推进改革大业——
率先出台全国首部市级大数据共享开放地方性法规,充分发挥贵阳大市场作用带动全省大扶贫,创建贵阳政法大数据办案系统,初步建成全市规划动态信息平台实现中心城区控规“一张图”。
积极落实中央、省委部署的各类改革试点任务67项,144项年度改革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类审批事项20项,新下放(委托)行政审批事项12项,市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平均办理环节压缩至3.79个,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缩短60%。
运用大数据助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得到中央政法委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贵阳经济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作为省会城市,贵阳一直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火车头”“发动机”的重任。在大数据领域,贵阳走前列、作表率,积累了一定经验,成为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核心区。
围绕以大数据助推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建设这一目标,贵阳还积极推动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服务业,加快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步伐。
目前,贵阳初步构建了从数据存储、清洗加工、数据安全等核心业态到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关联业态,再到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电子商务、精准营销、大数据金融等衍生业态的产业链条。
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6530Gbps,打造了首批16个大数据产业聚集基地,5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3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5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初步构建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基本格局。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总体融合指数为42.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7;与工业、服务业融合指数分别达到43.5、39.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9和8.1。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大数据入统企业965户、占全省的40.2%,大数据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6.9亿元、占全省的57.6%,实现税收90.98亿元、占全省的83.36%,实现软件业务收入95.83亿元、占全省的47.7%。
改革开放是加快融合发展的关键一招,是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
过去一年,贵阳立足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着力推动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保区、航空港经济区“四轮驱动”实体性平台提质升级,积极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化京筑、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与欧美、东亚、东南亚地区主要国家的合作,引进落地一批国内外优强企业落地贵阳。
成功举办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2017生态文明试验区贵阳国际研讨会、2017大数据及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活动以及第八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系列重大活动,着力将“爽爽贵阳”“中国数谷”打造成为推动全面开放、提升开放层级的最大平台、最佳载体,大力营造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内外联动、共建共享的良好环境,促进优质资源向贵阳集聚、优秀人才与贵阳牵手。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2017年,贵阳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以大数据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带动,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强链、补链、延链,着力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同时,我市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制造、铝及铝加工、医药食品、磷煤化工、军民融合、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推动形成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迅速成长,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载一辉煌,刚刚过去的一年,以“八大重点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千企改造、一企一策”平台调控能力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全面启动——
贵阳海信加快推动“大数据+智能制造”,员工缩减一半,电视机产能从年产90万台增加到190万台,实现生产质量效率的双提升;吉利整车产业化项目持续推进,吉利发动机项目落地开工;中铝“退城进园”项目建成投产;开磷多功能磷肥及精细化工装置技术改造、老干妈中央工厂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增强城市的创新力、竞争力,着力打造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是我市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的重要法宝。
2017年以来,我市新引进中国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华为软件开发创新中心、贵州伯克利大数据创新研究中心等8个创新平台,新建成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8家,直接引进硕士、副高以上高层次及紧缺急需人才834人。
目前,全市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2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87个、市级60个)、企业技术中心114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105个)、重点实验室50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45个),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进入新时代,贵阳全市上下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全力落实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关于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的决定,奋力谱写新时代“爽爽贵阳”发展新篇章。